部门工作
部门工作
教育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教育管理 > 正文

关注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

发布日期:2010-02-23

  观点快递:
  高校德育工作应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以及青年学生求新、求乐、求知、求助的需要,高校德育要针对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的许多新特点,以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来充实德育内容,认真研究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将高校德育工作按照《意见》要求,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深入创新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德育工作做了深刻阐述和整体部署。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深入创新中发展,用全局的要求来审视德育,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德育,用改革精神推动德育,努力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德育环境发生变化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国内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青年学生求新、求乐、求知、求助的各种需要,高校德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诸多方面还不适应。高校德育要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
  德育对象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
  从思想现实看,学生关心热点在减少,没有集中热点,舆论一律情况较少;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即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
  从思想价值看,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流积极,亮点突出,但缺乏艰苦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择业,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
  从思想行为看,青年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
  从思想走向看,他们在政治观念上,积极、健康、向上、认同;在社会热点上,思考多、关注多、忧患多;在成才意识上,求新、求知、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
  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关键在于全面正确评价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深入分析特点,研究正确对策。
  探索充实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要更加注重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学生。教育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全球化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尤其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贯穿到高校德育诸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教育学生既保持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既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当代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相互竞争只是手段,共同发展才是目的。要引导青年学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因此,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确立文化素质的基础地位,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竞争加剧,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学生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方法,建立健全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树立德育新理念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认真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高校德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我们要重新审视选择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德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片面发展。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教育的概念首先是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养成的事业。道德人格、思想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高校德育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上,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把德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现代社会注重自我,发展个性。在一定框架内,还人真实自我,展示本色人生。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人最想达到的目标,自觉不自觉追求的终点就是要改变自己。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潜能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也是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每一个最终成为真实自我的人,他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每一个在自由环境里得到引导发展的人,他的人格结构一定会呈现出自然美丽状态。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个性是教育的灵魂生命,尊重个性的教育应当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要把人间之爱、手足之情、意志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之中,使学生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人文关怀和健康情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