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委会成立

    发布日期:2023-05-15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5月13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科学文化教育创新融合”论坛在北京举行。大会公布了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专委会第一届会员名单和专家指导团名单,现场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和秘书长,并颁发聘书和授牌。论坛上,来自中小学、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与会代表,围绕科学教育融合发展、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航天中的科学与创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谭钢在致辞中表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基础性工作。在2022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素养立意、注重综合、加强实践、注重思维的价值导向,要求重视探究实践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这是目前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科学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队伍薄弱、校企合作不深入、管理和治理能力不强等。希望未来专委会能通过课题研究、研讨会议、实地调研、国内外考察等多种形式,助力教育战线破解难题。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常务副校长吴丽军围绕专题报告《创建“小众+大众”科教融合培养体系的价值思考与实践探索》,介绍了该校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科学教育的普及和高质量发展。她介绍说,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该校已形成“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大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小众”则面向潜质突出的学生。目前,学校利用“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平台,每年选送20余名学生进入高校做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走进高校实验室,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科学体验过程。在“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学校则探索以丰富的科技元素和浓厚的科技氛围,将科技教育变得立体化、常态化和系列化,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发展和体验创新,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高云峰,以《融合人文教育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主题,介绍了如何面向青少年开展融合人文教育的科学探究活动。他指出,教师必须从过去关注知识的培养,转向重视学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师不是把全部现成的科学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等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探究实践是一种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高云峰因长期关注科普教育而经常走进中小学和幼儿园,他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学习活动往往聚焦于知识传授,较少涉及到学生人格、心理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探究实践活动往往会涉及团队合作,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因而非常适合学生的全面培养”。他说,相比于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教师应尝试关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只有把人文教育融入探究实践中,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科学教育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最终实现所向往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周炳红,长期负责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晃动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研究。他围绕空间科学的基本问题、太空生活的困难和创新以及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的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对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探讨。作为航天科普专家,他坦言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至关重要,“而航天探索的价值之一正是满足人类永无休止的好奇心,弘扬科学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具有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

    据悉,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创建于1993年,是由教育部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学术社团。

    作者:郜云雁